重庆时时app官方网站
新闻动态你的位置:重庆时时app官方网站 > 新闻动态 >

“技术性杀熟”? 老客户11年多交16万佣金, 数据迁移背锅?
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07:36    点击次数:92

  

当一位普通股民发现自己11年累计被券商多扣了16万元佣金时,这场纠纷就不再是简单的“手续费争议”——它撕开的,是金融行业长期对老客户的“温水煮青蛙”式收割,更是互联网时代“技术作恶”的冰山一角。

2024年11月,武汉的张女士卖出股票时发现账户凭空少了1000元。这本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笔交易,但当她打开中信建投“蜻蜓点金”APP查看佣金比例时,屏幕上赫然显示着“不超过成交金额的3‰”——这个模糊到几乎无用的表述,竟成了她11年交易的唯一“公示”。

直到她冲进营业部对峙,真相才浮出水面:她的实际佣金率高达1.9‰以上,而同期市场普遍费率已降至0.2‰-0.3‰。按20万本金计算,11年累计被扣16万佣金,相当于每年白交1.45万元!更讽刺的是,新客户在APP上能清晰看到具体费率,而老客户界面却如同蒙着黑布。

当买菜软件都明码标价时,一家上市券商竟用“不超过3‰”糊弄8万老客户,这是技术漏洞,还是精心设计的“信息忽悠”?

面对质疑,中信建投武汉建八营业部的回应堪称“教科书级甩锅”:

1. “数据迁移论”:声称老客户看不到费率是因系统升级,可张女士投诉后APP瞬间显示具体数字,迁移效率堪比光速;

2. “老年人无害论”:负责人轻描淡写“老客户都这样”,仿佛老年人就该为信息差买单;

3. “合规挡箭牌”:搬出《证券经纪业务管理办法》称“不超过3‰”即合规,却回避“必须公示具体标准”的核心条款。

而据业内人士透露,这种“新人吃肉,老人喝汤”的操作绝非个例——某券商VIP客户经理直言:“默认佣金万三,但90%的老用户根本不知道能谈价,我们靠这个每年多赚上亿”。

原来“杀熟”的最高境界,是让被宰者自觉“本该如此”!

张女士的遭遇暴露了一个离谱现实:券商APP早已不是单纯的投资工具,而是搭载“算法黑箱”的利润收割机。

对新客户展示“万2.5”吸引开户,对老客户隐藏具体费率,利用“认知惰性”维持高佣金;

同一APP分设“新人专区”与“老人盲区”,甚至出现客户经理手机显示费率、用户手机却屏蔽的奇观;

只有当用户闹到营业部,系统才“施舍”般开放费率查看权限——这哪里是技术故障?分明是精准的“危机公关开关”。

原来最懂“千人千面”的不是电商平台,而是某些券商!

张女士是幸运的——她懂录音取证、会录屏留痕、敢正面硬刚。但建八营业部8万客户中,更多的是连APP都不会操作的老年人。他们可能至今不知道:

证监会规定佣金不得高于3‰,但实际可谈至0.1‰;

只需联系客户经理,资金超50万就能获VIP费率;

- 甚至开新账户比死磕老账户更省钱。

而券商深谙此道:用“合规”外衣包装信息不对称,用“系统bug”推卸责任,用“行业潜规则”消解反抗。当个体对抗体系,结局往往是“认栽”或“离开”。

难道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,活该被“温水煮青蛙”?

这场纠纷最值得玩味的是湖北证监局的闪电介入——当舆论发酵后,监管利剑终于出鞘。但这远远不够:

要求券商必须首页弹窗显示实时佣金率,如同银行公示利率;

学习电信运营商,允许用户在线自助申请费率调整;

对系统性“杀熟”实施惩罚性赔偿,让违规者痛到不敢再犯。

张女士的16万,买不到一只茅台股,却可能撬动整个行业的透明化革命。正如她所说:“如果早知能谈佣金,我的亏损本可挽回。”当每一个普通人都拒绝做“沉默的羔羊”,镰刀就再难肆意挥舞。